过去半年,国际研究机构对中国经济预期的翻转如同坐在过山车一样。六七月间,多家机构看空中国经济,摩根斯坦利甚至认为中国将经历“超级熊市”,随时会有“硬着陆”的风险。然而半年后的今天,他们又一次次调高对中国经济增速的预期,认为许多数据“令人鼓舞”。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总理李克强此次的中东欧之行变得格外引人关注。他领导新一届政府沉着应对,在错综复杂的背景下引领中国经济触底反弹,这令许多此前“看空中国”的分析人士大跌眼镜,进而刮目相看。
英国巴克莱资本公司曾经梳理李克强发展中国经济的理论。在近日公开的一份讲话中,这位拥有经济学博士头衔的中国总理将新一届中国政府应对危机的思路,称为“创新的宏观调控方式”。
今年3月刚刚就任中国总理的李克强,上任之初便面临着全球经济低迷的困境和严峻的国内经济形势。一季度,美国经济增长速度仅为1.3%,日本0.3%,曾经与中国被并称为“金砖四国”的巴西、俄罗斯增长速度都不超过2%,印度的增长率也只有4.8%。
事实上,中国二季度经济一度也曾跌至近两年新低。
在一次公开讲话中,李克强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中国政府“保持定力,稳定政策”,坚持不扩大赤字,不超增发货币,不用短期政策性投资刺激经济增长,而是通过“稳增长、调结构”,用改革激发市场活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这表明,此番经济“回暖”,并非采用量化宽松撬动货币杠杆的宏观调控思路。即便在今年6月中国银行业出现“钱荒”之时,央行也依照国务院指示,始终按兵不动,拒绝释放流动性,要求各家银行“自己解决问题”。
与此同时,中国也在积极寻找推动经济发展转变的方式,包括提振出口、扩大内需,而更为核心的动力则来自于深化改革。
过去半年,李克强所领导的新一届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简政放权”。公开数据显示,今年三月以来,国务院已经取消、下放了334项行政审批等事项,并且向基层政府层层推进。而这一改革所带来的直接结果便是市场的解放:今年三季度,中国新设市场主体同比增加了18%,其中民营企业增长的比例高达31%。
事实证明,上述举措已经显见成效。中国经济在新兴经济体仍然普遍不景气之时,及时止住下滑势头,实现了“稳中向好”。今年三季度,中国经济以7.8%的增速企稳回升,此外,社会用电量、货运量、工业增加值、PPI指数等多项经济数据均表现抢眼。
同样180度翻转的,还有半年前曾经看空中国经济的国际研究机构。花旗银行、瑞信银行、德意志银行、汇丰银行等机构普遍开始唱多中国经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太地区副主管兼中国工作组主管马库斯·罗劳德尔(Markus Rodlauer)说:“尽管国际环境依然艰险,但IMF仍预计中国经济将保持持续增长步伐。”
至于曾经悲观预估中国可能“硬着陆”的摩根斯坦利,则在9月发布的一份报告中称,中国经济增速急剧放缓的情况可以避免,在浅U形的探底后,中国经济将实现反弹。
而在10多天前,中国经济又有了新一轮利好消息。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强调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释放市场力量,再次引发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的乐观情绪。世界银行行长金墉(Jim Yong Kim)12日在华盛顿评论说,中国仍然在改革的道路上前进,“预计中国将出现较高质量的经济增长”;经合组织经济研究与战略部主管卡尔?达尔曼(Carl Dahlman)则认为,如果中国通过改革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中国将继续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
值此重要节点,中国总理在中东欧经济论坛上所释放的信息,将为解读中国经济后续发展提供一个新的视窗。